【资料图】
春暖花开,虫子们也开始活跃了。近日,市疾控中心发布提醒,近年来蜱虫叮咬人事件时有发生,目前蜱虫进入繁殖活跃期,市民外出游玩时要特别注意警惕蜱虫的“袭击”。
市疾控中心急传科工作人员介绍,每年4-10月份,我市部分荒郊野外、田头林间,会出现一种叫蜱虫的小虫子。蜱虫与蜘蛛有点像,个头较小,大小如米粒,但叮咬人后可以膨大十几倍,大小如黄豆。蜱虫常躲藏在丘陵、野外的丛林中,被叮咬后,不但会被吸血,而且会被传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该病发病急,进展快,得不到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病死率可高达30%。
专家介绍,“发热伴”的病原体为新型布尼亚病毒,通常通过蜱虫的叮咬而传播,故该病俗称“蜱虫病”。可以是带毒的蜱虫,直接叮咬人传播;也可以是蜱虫叮咬牛、羊等牲畜后,再叮咬人而传播。该病属于急性传染性疾病,人体感染后,会出现明显的发热(>38℃,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白细胞和血小板进行性下降等临床表现,易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情发展较快,如果没有及时干预治疗,可能会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专家介绍,蜱虫虽小但危害很大,它携带了多种病原,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多种疾病,病死率可达10%。我市从2016年开始进行蜱虫监测工作,目前各县(市、区)都发现有蜱虫分布,其中,以丘陵地区蜱虫密度最高。
专家提醒,如果被蜱虫叮咬,不要慌张,要做到四不要:不要拍打,不要硬拔,不要捏爆,不要用火或其他东西刺激它,最好及时到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处理。蜱虫叮咬后,会将头钻入皮肤内,头部有倒勾会导致越拉越紧,越是用力撕拉,越容易撕伤皮肤组织或将头部折断留在皮肤内,引起毒性反应或者过敏反应,从而引起继发性的感染。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呢?专家建议,减少户外停留,尽量避免长时间在草地、树林等环境坐卧,防止蜱虫叮咬。做好个人防护,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尽量穿胶鞋,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将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使用驱避剂喷涂裸露在外的皮肤。活动结束后及时洗澡,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部位有无蜱虫附着。有野外作业活动史人员,如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如实告知暴露史。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