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社区基金会是一个地区的居民为解决本地区的问题而自发成立的,通过整合社区公益资源支持社区公益组织、开展各类公益项目、提供社区公共服务,旨在解决社区问题的公益性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社区治理模式,社区基金会在德国非常普遍,是一种覆盖全德国的基层组织形式,具有较大资产规模,影响德国接近50%的人口,被大部分居民所熟悉,也获得了居民的普遍支持和信任。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德国的社区基金会起步较晚,最早的社区基金会成立于1996年,但是其发展势头很强,是近年来社区基金会发展最快的国家。截至2021年统计显示,德国社区基金会达到了420家,社区基金会筹资总金额首次超过了5亿欧元。社区基金会在德国的快速发展应该归功于其悠久的慈善捐赠传统。虽然由于长期实行国家福利主义,德国民众的公共意识一度弱化,但是随着社会保障负担过重引起的财政赤字日益严重,有效吸纳热心居民的慈善资源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成为现实需求。
德国社区基金会已经走过了数量扩张阶段,进入加强自身建设的阶段。相对社区基金来说,基金会是更深层次扎根社区的组织,不仅从事社区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而且从更加宏观和制度化的角度参与社区治理,力图从根源上解决社区问题。
日益成为聚焦解决本地具体社会问题的重要平台。德国的社区基金会在发展的初期被定位为吸纳中产阶层捐赠的中介平台,并获得了众多国内外私人基金会的培育,包括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德国社区基金会承担的义务包括儿童教育、老人照顾、帮扶救助、社区事务、环保卫生等,这些都是惠及社区居民、需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社区服务。德国社区基金会的活动区域相对固定,但活动范围较广,不限于某个社区,往往覆盖几个社区乃至整个城市。如北威州的阿恩斯贝格社区基金会是该州的第四大社区基金会,其目标是改善整个阿恩斯贝格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和普及,很多德国社区基金会不再仅仅是资助型的组织,而是更加热衷于发现社区需求,设计和运营社区项目,解决社区实际问题,吸纳更多的捐赠者和参与者,从而成为培育当地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平台。
注重自身形象建设。来自居民的关注、捐赠和参与是影响社区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都要依赖社区基金会的大众形象,因此德国社区基金会非常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社区基金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动员居民参与并且力求保持这种参与的长期可持续性。为了增加居民捐赠和参与,社区基金会必须不断优化自身在居民心中的形象,从而获得居民的认可。实践证明,社区基金会的自我认知和居民对它的认知往往存在偏差,这也是大部分社区基金会面临的挑战,德国社区基金会通过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加强内部管理、投入大量资源开展社区公共项目,增进居民了解和关注。为了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很多德国社区基金会还采用类似“平衡记分卡”的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估工具来提高自身的社区工作能力。
加强基金会的专业化运营。为了实现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德国社区基金会的运营模式具有显著的专业化特色。社区基金会基于来自居民相对零散的捐赠,使社区公益事业更加科学化、组织化和专业化,把对社区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科学、理性、可持续的基础上。例如,越来越多的社区基金会使用信托基金工具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了完善的可持续的财务机制。积累的捐赠形成稳定的基金会资本,通过专业化金融工具得到的收益和增加的捐助能够可持续地支撑其慈善事业的支出。同时,随着社区基金会资产规模的扩大,对其内部管理、治理结构和工作方式的专业化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对志愿者有更高的专业化要求外,在某些岗位雇用带薪的专业化人才也逐渐成为基金会的普遍选择,从而使社区基金会的运营日益专业化。2019年数据显示,约有18%的社区基金会雇用专职员工。
强调基金会的透明性和开放性。德国基金会联盟于2000年5月提出了“社区基金会十大特征”,其中强调了社区基金会的透明性、开放性和参与性,要求社区基金会确保其项目信息公开透明,并通过社区组织充分的推广活动为本地区居民提供最大化的参与机会。德国社区基金会的一些支持型组织,通过决定是否将其纳入网上名录的方式对社区基金会进行评价,其重要依据就是该基金会的透明性和对居民参与的开放程度。因此,德国社区基金会非常注重其透明性和开放性,努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当地活动。基金会设立多种捐赠渠道和各类专项基金鼓励人们的捐赠行为和志愿参与,并且针对社区多样化的需求设计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力求服务对象覆盖更多的居民。
社区基金会在德国的快速发展,其筹资规模和资产规模都证明这种模式对居民参与的持续吸引力和居民对社区基金会的认可和信任。德国社区基金会的做法启示我们,社区治理应该深入到居民的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强化社区基金会的自身建设,着眼未来促进社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大程度上实现居民互助、社区自治,通过社区基金会链接基层政府、居委会、居民等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区,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肖梅)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